我印象中的刘献君书记
原襄大83级染整工艺专业 梅 艳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樊城高庄郊外的一片农田环绕的平坦之地,三幢高楼矗立其中(当年那可是襄樊市委市政府和市计划委员会刚刚落成的办公大楼,无偿交给新成立的襄樊职业大学办学使用),远远望去是那么的宁静和偏僻,但那里却聚集着一批赤胆忠心满怀热情的优秀精英——襄大创办和华工援建的亲历者,他们当中就有我在大学入党时的介绍人刘献君老师。
1983年5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家教育部备案而创办了襄樊职业大学(简称襄大),旨在为地方培养应用型技术与管理人才,创办初期的成员来自各地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的教师或研究员,以原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人员居多,刘献君老师就是组织委派的学校党委副书记,市委委员,而我是83级首届染整工艺专业学生。作为襄大第一届学生,我有幸由刘献君、屈少华两位老师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个中情感和缘由虽经30余载的岁月磨洗,但至今还令人回味。
刘献君老师操一口浓重的湖南普通话,瘦削的脸庞,永远戴着一副金丝眼镜,修长伟岸的身躯,常着一袭深蓝色的中山装,总是显得那么儒雅而又协调;他私下与同学们交流,语气总是那么温暖柔和,苦口婆心,如春风化雨;而在大教室开会做报告时,他又显得是充满激情,时而抑扬顿挫,时而百转回肠,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分析问题入木三分,解决困难表态掷地有声。
记得有一次开完学生家长会后,他将我母亲留下来,作为入党介绍人了解我在家里的思想和学习状况,征询家长对学校办学的意见。第二天还亲自执笔总结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的建议,并通过学校广播台播出,语重心长的教育、催人奋进的鼓励,在学生中引起很大反响,让我们切身感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关心和关爱,从而激发起努力学习、进取向上的热情。
那时候,学校定期召开教学学生座谈会,了解每位老师教学的效果,对教学任务不尽职或水平不达标,学生反映强烈的任课老师进行劝诫、整改,实在不行的就及时转岗,以维护学生在校享受良好高等教育的正当权益。
初建的学校,办学条件简陋,刘书记等领导和老师总喜欢在看似不经意间在教室或自修室外走走看看,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或学生自习状况。记得某一天上午,我们班同学正在教室安静做《画法几何》习题,窗外刺眼的阳光穿过高大的玻璃直射教室,同学们不得已将课桌调至各个不同方位阴凉的位置,七零八落。可当下午我们重回教室自习时,几扇窗户已经安上了蓝色的大窗帘,形成了柔和的光线和宁静的空间,顿时,让我们感觉如夏之饮甘泉,沁人心脾。大家都在疑惑,这是谁反映给学校的,不动声色地就把问题解决了,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学习环境?这时,有个同学说“上午看到刘书记在教室门外站过”……这样体贴入微、爱生如子的老师能不让人好生敬佩?置身其中,我们能不好好学习吗?所谓“德高为师,行为示范”,我想应该从这件小事中可以得到一些诠释吧。
刘书记经常倡导和发起组织我们开展课外文体活动,狭小的操场上飞跑着男同学们矫健的身影,一个起跳落筐的三分蓝球会赢得阵阵喝彩,教室里嘹亮的《毕业歌》合唱声动梁尘,手拉手《阿细跳月》的圆圈集体舞令豆蔻年华的男女同学疯狂摇摆,田埂道路上的万米长跑欢呼不断响彻云霄……为了让我们这群不谙世事的懵懂青年了解社会,学校还利用寒暑假布置社会调研作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同学们深入社会基层,用多种体裁反映社会风貌和国家变化发展,不分专业科类组织评选优秀调研文章,整理汇册编印成文集,大大激发学生们爱国爱家的忠诚之情和比学赶帮的人文素养提高。我的《故乡行》获得三等奖,奖励证书我至今还保留着。没有过多的单一说教,第二课堂、人文教育都在不同形式的寓教于乐中润物无声。三十多年过去了,同学聚会每每提及,如数珍宝,历历在目,不能忘怀。
刘献君、龙国斌、项经猛、屈少华、宋慧等等一大批襄大的开拓者,他们既是传授我们学业的师长,更是启迪我们人生的思想导师,因他们的敬业精神熏陶培养了我们这批母校的后继人,无论在教学岗位、管理岗位或后勤岗位的襄大学生,都在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绵薄之力。
谨以此文,献给亲历原襄大创办和华工援建的老领导、老教师;献给湖北文理学院校庆60年华诞;衷心祝愿母校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