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兰台笔荟 | Archives

大学之道 也在兴君子之风

发布时间:2017-03-08 10:27  发布人:  来源:

 

大学之道 也在兴君子之风

熊华山

      2013年4月12日,有幸在校机关干部周末学校听到襄阳日报副总编陈栋博士的一次精彩讲座——《襄阳大学梦助力中心城市梦》,其思想之深刻,内容之精彩,观点之新颖,让我震撼,让我叹服!下来后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八零后,一个初来襄阳还不到两年的外地后生,是如何把襄阳研究到那样的深度和广度,分析又是那样的独到和精辟,而让我们这些在襄阳工作学习生活几十年的人自叹弗如的呢?由此,我想这一定是他学源华科的十年背景,“学在华科”名不虚传!是华科教会了他的做人做事的某种一以贯之的风格养成起了作用。我把这种风格姑且定义为国学意义上所崇尚的君子之风,而我们当前创办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也正需要这种君子之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成事为襄,日升为阳。陈栋博士在报告中赋予了“襄阳”这一单纯的地理名词以新的含义,襄阳不仅仅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而且还是一个动词,当下我们把它作为一个动词来看待和使用更贴切——我们要成就发展,续写千古名城的辉煌与传奇,就必须从“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的醉意中醒来;从历史的天空襄阳群星璀璨的回望中醒来;从历史的长河襄阳雅韵流芳的酣梦中醒来!我们只有正视现实,以更大的作为谋求襄阳新的发展,再度成就襄阳作为地域中心城市的梦想,才能无愧于襄阳昨天的历史,不负于襄阳明天的期待,而作为地方高校的湖北文理学院,我们责无旁贷。联系我校当前工作实际,构筑大学梦想,就是要成就发展我市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使之更好地服务地方,助力襄阳中心城市梦。我想这当是传统文化概念“君子之风”最现实的内涵意义。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追求经世致用。湖北文理学院办在地方,历经半个多世纪,喝的是襄江水,吃的是襄阳粮,我们回报给襄阳人民的到底有多少?过去总听到一些人抱怨地方党委政府一直对襄阳高等教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以致造成今天的落后。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进行一下换位思考:没有大贡献何来大支持?地方财政每年有限的经济收入又如何分配才能满足我们办高水平大学所期望的大量投入?不可否认,过去我们作为襄阳的最高学府,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长期满足于人才培养的这一单一的功能形式,而在大学的其他功能的作用发挥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一直没有过硬的学科,更稀缺自主创新的科研研发及其能为地方企业带来好利润的拳头项目产品。当下,地方政府致力于“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旧城改造与扩容、再建东津新城等都需要大量资金;而我们创办大学也需要资金,处理和解决好这对矛盾的关键,还是在于我们要尽快找到主动服务、跟进服务的切入点,争取更多服务项目,利用我们的人才智力资源优势,先一步动起手来,在服务中获取红利,在服务中赢得地方更多投入,在服务中发展壮大自身。大学之道,要讲君子之风,办大学要有大胸怀和大气魄,不肯付出,焉有回报?令人欣慰的是学校近两届党委班子已经敏锐地觉察到这一问题,正在致力于走服务地方的开放办学之路,近日已与地方和周边多个市县区签署合作与服务协议。此举也正好吻合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千年古训,这才是大学之道,这才是君子之风。

——君子讷言敏行,君子一诺千金。在湖北文理学院这样一个高等教育的群体中,是否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总结成绩是一条又一条,千好万好;查摆问题是一笔带过,少之又少;竞聘演讲豪言壮语,不绝滔滔;一旦就任,激情不再,动力全消;可年终述职还是一套一套,问责追究,没有功劳还有苦劳。我们不妨作这样一个假设:倘使学校各方面工作都如总结那般好;倘使我们每位干部的竞聘承诺都能做到,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湖北文理学院的发展形势只会比现在更好。我想,这不单纯是学校旧有管理体制机制问题,更是我们的干部在履行承诺的过程中缺少恒心毅力、以致落实工作不力的问题。在古代,君子重节重义,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就是说为守名节大义,仁人君子往往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前面纵是刀山火海,不惜豁出身家性命,也要信守承诺,兑现承诺。因此为后人留下了“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处世箴言;也留下了许多“壮士断腕,慷慨赴义”的千古悲壮!在创建综合性大学的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应该拒绝这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和文化营养。陈栋博士在下派河南信阳挂职锻炼期间,为何被乡镇百姓亲切地称为“茶叶书记”?我想,这不是他浪得虚名,好口碑从来都不是靠自己喊出来的,而是靠贴近群众,履行诺言,勤奋务实地干出来的。对比陈栋,我们多少会因为自己的浮躁和空喊口号而汗颜。空谈误事,实干兴校,少说多干才是正道。

       ——君子以文会友,以诚交友,君子之交淡如水。谁都知道,大学要营造尊师重教敬畏学术的氛围,但其首要的前提是,大学要有和谐而纯洁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干群关系和同事关系。

       说到师生关系,我一直很回味老校友卢苇先生(原襄阳师专1978级中文系校友)写的《古隆中击壤》这篇散文,其中叙述了这样一件事: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的那样一个艰苦环境里,一天,青年教员舒邦新(现早已退休)因排队打开水不慎撞破前面卢苇同学的茶瓶,师生俩一个坚持要赔,一个坚辞不受,最终的结果是:舒老师次日以《牡丹亭》一书相赠。出人意料的是,这样由赔瓶改赠书的一件小事,竟深深地印在了芦苇同学的脑海里,即使他毕业后工作几十年官至厅级干部,那本《牡丹亭》还一直摆放在他书柜里的最醒目位置。这言传身教的师德风范和纯净的师生情谊,与我们在中学时代读过的一篇课文——鲁迅写的《藤野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由你不被感动。何谓教书育人,何谓君子之交?我们或许由此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再说干群关系。有这样一件事:2007年10月的一天,前任校党委书记周应佳同志正行走在新老校区之间的公路上,那时的路远不是今天这样平坦,迎面碰上一骑单车的青年老师,因颠簸而将后架上的教科书和作业本散落一地。见此状,周书记蹲下身子,一边帮着捡拾,一边与之交谈。当得知该教师系物电系新进硕士,正在备考博士时,周书记显得很高兴,说了些赞许和鼓励的话,还当即表示要送该教师一件东西。第二天周书记就兑现了承诺,把自己用的一个博士包派人送给了这个青年教师。书记给老师送包,也许有人觉得不可思议,但你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作秀,周书记当时也坚决不让身边工作人员就此事做宣传报道。看似平凡的一件小事,却折射出一种久违而朴实的干群关系,它消除的是隔膜,拉近的是感情,留住的是人才。由此我想到,领导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方式途径固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最为重要的是要关心到点子上,要关心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领导只要心里装着群众,那么体现关心就可以随时随地,不要等到逢年过节或是卧病在床再例行公事一番。高校是知识分子的群聚地,我们的教师若是遇上一次类似这样的领导关心,相信他们一生都会心存感激,作出的回报必然是激发潜能,好好履职,直到燃尽烛光。我想,这是用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回报。

最后来说同事关系。现代社会由于竞争的压力而使群体间的人际关系变得日趋紧张,这很正常。但不正常的是,我们目前的同事关系太过复杂和紧张,即使上帝给你一千双慧眼,你也难以将君子与小人、高尚与卑鄙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最明显的是,每当学校进行干部人事调整、职称评审之时,你就不知是什么原因总会有那么一些人写举报信,投向上级纪检机关和上级管理部门、本校纪检部门和校领导?我并不反对举报者正当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力,也不完全怀疑他们是别有用心,但我还是不免要问,纵然被举报者果真如举报信所言——浑身是病,品质卑劣;那么举报者为何平时不向组织反映,亦或于平时给自己的同事如今是被你举报的当事人以善意的规劝、提醒和帮助呢?而非要选择在干部竞聘职称评审时出此阴招?创大需要正能量,需要一个和谐融洽的外部环境,更需要一个同心同德的内部环境。太多的举报只会招致外部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内部矛盾很多,单位不消停,投资环境不好……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团结就是战斗力,团结就是生产力,团结就是发展力!内耗和折腾都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大忌,大学呼唤清新愉快而又纯洁友爱的人际关系。

——君子宁可直中取,不愿曲中求。知识分子都好面子,不到万不得已,他们不会放弃自尊而于曲中求成,学术研究如此,管理工作也如此。所以大学之道也在兴君子之风,我们要营造好的大学风气,就必须让君子之风成为浩然正气,充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使之形成一个强大气场。“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果真如此,我们的干部教师何愁没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和舞台;我们构筑大学梦想何愁没有源源不断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