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兰台笔荟 | Archives

“襄樊大学”校名的由来

发布时间:2017-02-21 11:01  发布人:  来源:

“襄樊大学”校名的由来


   档案馆  熊华山


作为一所大学的公众称谓符号,校名的功能和作用往往被片面地认为是单一并无其他意义的,事实上并非如此。当今社会,或人或物大凡都是命名简单而立名难,大学校名更是承载着重要的文化功能,它不仅是对一所学校历史真实的保存与展示,而且还要见证一所学校不同时期不同寻常的发展与奋斗历程,校名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襄樊大学”校名由来的前前后后对此做了最好的诠释。


 论及“襄樊大学”这一校名,最早还要从襄樊职业大学说起。襄樊职业大学是1983年5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家教育部备案而创办的一所以工科为主、培养应用型技术与管理人才的新型地方大学,亦称短期地方职业大学,属全日制普通高校。学校创办初期的领导班子多数成员和教师队伍主体源于原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当时谓之“新型地方大学”,主要有以下几层意思:学校办学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基层和生产一线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招生虽纳入全国统一招生计划,但仅限招收襄樊市及所辖县(市)考生(直到1990年以后招生范围才逐渐扩大到湖北省以外地区);学生实行收费走读与住读相结合的办法;毕业成绩合格者颁发大学专科文凭,国家承认学历但不包分配,由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享受大专毕业生待遇。从1983年5月至1984年底,学校用印、办公信签和校门门牌一直使用的是“襄樊职业大学”这一校名。襄樊市已故著名书法家王树人先生应邀为这一时期的学校校名题写了墨宝(见左图所示)。

DSC_0641.jpg   xdxm.jpg


1984年12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的方毅同志应当时分管学校科研和学报工作的雷式祖副校长的请求,为襄樊职业大学的学报题写刊名。同年12月17日学校收到国务院办公厅寄来的方毅同志“襄樊大学学报”的手书。1985年1月25日出版的《襄樊日报》对此事作了消息报道。从此,襄樊职业大学部分内部机构用印、信签和校门门牌开始将“襄樊大学”用作校名,在公文处理中也经常出现文头与落款用印不符的情况;同时,襄樊市的一些党政机构在公文往来中也开始频繁使用这一称谓。


方毅同志的题字固然为襄樊职业大学更改校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助推作用,但学校更改校名一事并非因此一蹴而就。襄樊职业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想把自己名字中的“职业”二字去掉。“襄樊大学”真正成为“襄樊市地方通行粮票”还是十年之后的事,即到上世纪90年代中叶才正式办理准入手续。1995年12月28日,根据全省地方大学工作会议精神,为消除校名因带“职业”二字而给学校招生、学术交流、对外交往和毕业生就业等工作带来的诸多“误解和不利”,学校以正式文件形式向市政府提出在校印中去掉“职业”二字的请示(襄大发【1995】56号)。文中请求在目前学校规格性质、隶属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准予采用有些职业大学的作法,在原校名中去掉“职业”二字,如省外的洛阳大学、长沙大学、岳阳大学、广州大学、佛山大学;省内的江汉大学、荆门大学、鄂州大学。此请示很快有了回音,当时的襄樊市市长贾天增、常务副市长阎增福和副市长宋德福等同志分别在请示上签字,表示同意“上报原湖北省教委认可”。据此,学校于1996年2月12日开始启用“襄樊大学文件”文头,印发了当年的第14号行政文件,首次印发的是《关于启用襄樊大学印章的通知》,决定从即日起启用“襄樊大学”印章一枚;原“襄樊职业大学”印章封存。


历史不会忘记,在上述过程中学校还曾于1991年—1994年试图将襄樊职业大学的校名改为“襄樊高等工业专科学校”或“襄樊工学院”,虽经多方艰苦努力,也获得了原国家教委高等院校设置司负责人的口头同意,但最终还是没有明确结果。就这样,本属一个学校的“襄樊职业大学”和“襄樊大学”,犹如计划经济年代出差在外的人们一样,必须一手拿着全国粮票,一手拿着本省或本市粮票,稍不留神就会惹出些许尴尬,直到三校合并组建襄樊学院。


但愿此文能给襄樊学院今后的办学带来某些借鉴。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当年为襄樊职业大学创业与发展不懈奋斗、奉献心血和汗水的老领导及校友们!